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阅读

4天前
5天前
5天前
编按:隔了一期,终于轮到最后6个爱书人登场!原本5月5日就结束的【私の书房 联展】,也展延至5月12日(星期一),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小编要再去多一次! •时间:11AM – 7PM•地点:阅心(城邦阅读花园1楼) 阅读对于我来说,就是从3岁牙牙学语开始,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既然是如同呼吸一般再平凡不过的日常,那我若是硬是要赋予阅读什么庄严的意义,似乎又显得有点矫情。这样说吧,阅读他人的文字、观点、情思,让我得以跳脱自身在物理经验上的局限,探看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由此,我得以知道这世界如何流动,以及自己所处在的位置,而后,再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5年前开始养猫,终于体会到宠物也可以是家人的真正意思。随着家里的猫一只接一只地增加,我和住家附近的街猫也开始建立了感情联系。观察一只猫如何度过一天的生活,有时会给作为人类的我一些启发和宽慰,让我不再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愧疚,让我懂得和这个绩效至上主义社会拉开距离。然后,慢慢找到生活里那些微小而真实的乐趣。 我曾经拥有上万本的藏书,歴经几次的整理,大部分都捐了或送了出去。人不需要收藏那么多的书,但美好人生可能需要历经那么多书的浇灌。纸质书所占据的居家空间,正正代表着这本书在我心里的分量。如果有一本书是你无论几岁都愿意翻阅,每一次读起来都有不同阶段的收获——那么,就是这些我想让你看到的书了。 相关文章: 【(上)第一篇】曾毓林 / 阅读就像要完成一块人生的大拼图 【(上)第二篇】刘洁颖 / 走进饮食文化世界 【(上)第三篇】陈愐壮 / 偏爱关于书的书 【(上)第四篇】黄美锦 / 流着泪也直面生活 【(上)第五篇】罗咏京 / 杂食读者的书房 【(上)第六篇】马保靖 / 藏书人的洁癖:“顶不顺”精装书,和书衣书腰! 【(下)第一篇】宋翠钰 / 寻找内心平静 【(下)第二篇】黄翊翔 / 在书中学电影 【(下)第三篇】赖昭宏 / 生死之隔就在现在 【(下)第四篇】Jon Dep / 人生总爱往书店跑  【(下)第五篇】陈奕君 / 总会留在我书柜上的书  【(下)第六篇】萧永龙 / 所看所写皆旧书  
5天前
5天前
编按:隔了一期,终于轮到最后6个爱书人登场!原本5月5日就结束的【私の书房 联展】,也展延至5月12日(星期一),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小编要再去多一次! •时间:11AM – 7PM•地点:阅心(城邦阅读花园1楼) 从小时候开始,我的阅读之路就用绕着电影展开。那时候并不知道电影可以深造,也不了解电影学院的存在,只觉得自己喜欢画画,更选择了广告系。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从未熄灭,哪怕后来成为了插画家,漫家到导演,依然不断地收集电影相关的书籍。 这些书,有的来自日文、英文、中文,有些甚至完全看不懂,但它们依然给予我极大的启发。透过这些书,弥补了当年没有机会去电影学院的遗憾,在书中学电影,探索导演的思维,故事的架构,画面的语言。阅读的意义, 不在于你能读懂多少,而在于它能带你走向何方。 小时候,我买书不易,有时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存够钱,有时只能打印朋友的书,甚至自己上色:有时一本书来之不易,是特意从中国订回来的。有时即使者不懂,我仍能从图像、排版、色彩中汲取“灵感”。这些书不仅教会我知识,更让我明白——阅读是一场探索。我用电影幕后书自学电影,用漫画理解视觉叙事,用人物传记窥见创作者的世界。书籍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 但它们带你走向更远的地方。 相关文章: 【(上)第一篇】曾毓林 / 阅读就像要完成一块人生的大拼图 【(上)第二篇】刘洁颖 / 走进饮食文化世界 【(上)第三篇】陈愐壮 / 偏爱关于书的书 【(上)第四篇】黄美锦 / 流着泪也直面生活 【(上)第五篇】罗咏京 / 杂食读者的书房 【(上)第六篇】马保靖 / 藏书人的洁癖:“顶不顺”精装书,和书衣书腰! 【(下)第一篇】宋翠钰 / 寻找内心平静 【(下)第二篇】黄翊翔 / 在书中学电影 【(下)第三篇】赖昭宏 / 生死之隔就在现在 【(下)第四篇】Jon Dep / 人生总爱往书店跑  【(下)第五篇】陈奕君 / 总会留在我书柜上的书  【(下)第六篇】萧永龙 / 所看所写皆旧书  
5天前
编按:隔了一期,终于轮到最后6个爱书人登场!原本5月5日就结束的【私の书房 联展】,也展延至5月12日(星期一),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小编要再去多一次! •时间:11AM – 7PM•地点:阅心(城邦阅读花园1楼) 书虫,我不算。我只是对特定一些课题的书比交感兴趣。 阅读是从14岁一位长辈送我一本佛书开始,长辈更鼓励我,说我以后一定是一个很成功的人,而且是充满智慧的一个人。我带着这股正能量将自己投身到书海里。每次细读了一本书,我仿佛更了解自己,也让自己的智慧之心,一直在锻炼。 我更享受在安静的文字里一直寻找内心的平静。一本书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色,但它们都是每位作者将他们的处世看法和认知用文字流传给下一代。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承载书里的智慧,教给下一代! 相关文章: 【(上)第一篇】曾毓林 / 阅读就像要完成一块人生的大拼图 【(上)第二篇】刘洁颖 / 走进饮食文化世界 【(上)第三篇】陈愐壮 / 偏爱关于书的书 【(上)第四篇】黄美锦 / 流着泪也直面生活 【(上)第五篇】罗咏京 / 杂食读者的书房 【(上)第六篇】马保靖 / 藏书人的洁癖:“顶不顺”精装书,和书衣书腰! 【(下)第一篇】宋翠钰 / 寻找内心平静 【(下)第二篇】黄翊翔 / 在书中学电影 【(下)第三篇】赖昭宏 / 生死之隔就在现在 【(下)第四篇】Jon Dep / 人生总爱往书店跑 【(下)第五篇】陈奕君 / 总会留在我书柜上的书 【(下)第六篇】萧永龙 / 所看所写皆旧书  
5天前
报道:丘明艳 摄影:李祝福 (芙蓉7日讯)民办图书馆冷清难见人影,反观校园图书馆虽有基本人流支撑,但学生放学后也鲜少主动踏入,阅读风气逐步走向两极化,图书馆正积极转型,盼吸引学生重新拥抱书香。 在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的当下,阅读习惯却迟迟未回温,近年来,芙蓉各地校园与民办图书馆普遍面临人潮锐减或借阅率下降的问题,尤其在学生课余时间,图书馆已不再是首选去处。相较之下,校园图书馆虽具备制度性资源与日常活动加持下,虽能维持基本人流,但若无法进一步延伸学生课后的阅读行为,要养成学生阅读普及化的成效恐怕有限。 据了解,多数校园图书馆依靠在校学生的固定读者群,仍能维持基本运作;然而,一旦学生离开校园,阅读行为便随之减少。与此同时,民办图书馆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仅读者人数大幅减少,连基本访客也日益稀少。 无论在人力、资源配置或营运模式方面,校园与民办图书馆之间皆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除了可获得学校拨款添购新书及举办活动外,也有较完善的行政支持;而后者则多依赖社区捐赠与义工协助,缺乏系统化管理。有鉴于此,在“人手一机”的数码时代,若无法及时转型与创新,图书馆恐被时代洪流所淹没。 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指出,现代图书馆不能只是静态空间,而应主动策划与推动各类阅读活动。 “图书馆要‘动起来’,才能让学生觉得阅读是有趣的。”他强调,学校配合“世界书香日”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例如金句摘录比赛、主题演讲等,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张永庆透露,该校图书馆每日开放至少两个小时,加上学生为主要使用者,因此整体使用率相较民办图书馆更高。不仅如此,学校每年拨款5万令吉,用于购置适合13至18岁学生的读物,或举办图书馆活动。 他坦言,图书馆不能缺书,更不能没有新书,一旦图书馆没有持续添购新书籍,意味着原有的阅读者也不会再来。 此外,张永庆指出,尽管许多校园图书馆均设有电脑设备,供学生查阅资料,但波中图书馆仍以纸本阅读为主,至于电子阅读则根据学生自身兴趣自由选择。 他认为,在数码浪潮之中,若图书馆能提供“替代手机的价值”,就能重新赢得学生的支持。 芙蓉中华中学副校长龙思岑也表示,现代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图书馆借书率难以与过去媲美。 “为了鼓励学生进馆阅读,学校一直都在举办阅读报告或各类比赛,代课老师也会主动带学生进图书馆,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 她补充,该校也设有电子图书馆,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随时随地阅读,但即便如此,在电子产品的强势吸引下,要让学生主动阅读,仍然是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 与校园图书馆相比,民办图书馆的处境就难上加难,位于芙蓉拉杭新村民众会堂旁的图书馆,开馆初期仅在每逢周六、日中午短暂开放,开放时间通常为一小时至一小时半,偶尔延长至下午三时。 村长刘秋兴坦言,过去图书馆因有补习班带动阅读风气,学生常在上课前后顺便阅读,但自从补习班停办后,图书馆便几乎无人问津。 尽管该图书馆藏书涵盖小说、历史、哲学等多种类别,且多由公众捐赠,无须会员即可借阅,但因缺乏系统管理与持续活动,难以形成稳定读者群。 “我们现在已将部分图书馆空间改作村委会议室,但图书馆仍保持开放。”刘秋兴希望,家长能在周末带孩子一同前来阅读,减少对电子产品的高度依赖。 事实上,除了数码化冲击,疫情也是让图书馆阅读风气进一步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芙蓉中华校友会主席林㘷伲指出,图书馆在疫情爆发前,曾是家长与孩子周末共度时光的场所,如今人潮骤减,图书馆“退烧”已成事实。 她透露,疫情后的图书馆人潮下降了至少一半,以往图书馆每年都会添购各年龄层的书籍,但如今借阅率持续下滑,经费日趋紧缩,也难以维持新书采购的频率。 “其实,图书馆想要重新吸引读者,最难的不是添购新书,而是如何让大家重新踏进来阅读。 她说,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改变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以前家长会鼓励孩子远离手机,多阅读书本;但疫情之后,这种阅读文化几乎被瓦解了。” 林㘷伲感慨道,在“一机在手”的时代,阅读必须重新定义,芙中校友会也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激活阅读风气,鼓励家长把孩子“带回书本的世界里去”。
6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诶?宜霏,你这次华文成绩多少分?你明年想继续拿华文科吗?”这句话在我还是初三年尾的时候频频有人问我。毕竟读的是康文女子高中,华文上了高一就不是必选科目了。我不知道拿华文科在别人那里是不是真的非常难,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就好像我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吃饭一定用汤匙;出门一定要穿鞋一样平常又不可或缺。如果让我形容我和华文之间的“爱情”,应该像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夫妻,早已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哪天要是少了另一半,心里肯定会落空像缺了个口子不习惯。 如果有人问我“你可以告诉我一些让华文突飞猛进的方法吗?”之类的问题,我想我肯定回答不出。因为在爱上华文这条路上,我几乎没吃什么天大的苦头,除了那次发生在我小五那年的故事。从小我因为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妈妈在我成绩和才艺方面都更严格,达标水准总是很高。毕竟我妈妈和我小姑都是小学老师,尤其小姑还是小学华文科主任兼小六评估考试(UPSR)的批改老师,因此在她俩的“夹攻”下,我就好像和华文定下了娃娃亲。但或许我本身也注定爱上华文,就好像玛丽苏剧情的女主一样。从识字开始每天晚上都要读故事书“哄妈妈睡觉”,对没错不是我的妈妈而是我来说故事。其实这招很实用,因为小小的我会主动去识字,而不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什么都没学会。 我和华文的“爱情” 这个习惯一直培养到小学高年级变成自主性会先读一些书籍再睡。我很感激妈妈这个反向的教育。或许是这个多年的习惯让我在学校也会时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不是讨厌看书就好比你不会讨厌刷牙一样。家里的书籍都是妈妈和小姑买给我的,大多都是那些寓言故事书,因此我就像那句话“家花哪有野花香”,更爱看在小学图书馆里借的书籍,且是那种没人看放在角落吃灰的《人体百科全书》、《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中国神话传》、《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等等。我那时的朋友们都更喜欢追随当下潮流看《糖果喵系列》、《小王子系列》、《X探险特工队》等等。但或许是当时想了解书籍里的那些内容,我也在途中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不曾出现的生字。 我小学生涯里帮助我最大的老师就是“图书馆”,想认识新字真的要多读多看多接触这个道理,我相信就是学习华文的真理。说些实在话,其实从小在学校上华文课我都觉得非常无聊,因为课本上必学的课文并没有图书馆里的内容吸引我,但在家里的教育下我还是遵守纪律,功课考试比赛样样都积极完成,这也是让我华文慢慢进步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与华文的恋爱日常也一直是如此平常,直到小五那年被我妈送去小姑家魔鬼训练两星期。那段时间的经历我真的一辈子难忘,这是我家这代的传统吧,比我年长的表姐们都在我小姑的魔鬼训练挨过两星期,然后UPSR的华文各个都是A,所以我肯定逃不过这一劫。那两星期里我消耗最多的就是我小姑家的纸巾,眼泪好像不用交水费的水龙头一样,除了睡觉时间都在哗啦啦的掉。原因是思亲的苦以及写不出作文的痛苦。 我依旧记得那一篇叫〈鞋子〉的作文题目。这篇作文我重写了7次,次次内容不一样,次次不过关。我小姑的过关评分是在30满分里拿25或以上。这篇作文我从早上8点写到晚上睡前8点半,当然有保留一点点的吃饭休息时间。而且我小姑每次点出我的作文缺点是毫不留情,心狠手辣甚至是惨无人道。而且那种压迫感是我和我小姑一对一坐在桌子两对面。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你的作文头和尾完全没有连接点,你自己在写什么你清楚吗?写作文要紧扣主题,你这样的作文我最多给你12分,0.5都不能再多了,内容好像枯树一样一片叶子都没有,你让你老师读什么,重写到我满意为止!”那时的我哪里吃过这种苦,坐在桌子前一边擦眼泪还要一边挤新的作文出来,简直好像让公鸡下蛋。 但是在挨过那两星期后,我回到学校的作文直接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是25分以上。毕竟那两星期在我小姑家写的作文量,可以顶我在小学一年写的量了。在小姑家的生活可没有科技这一说,没有写作文的时间唯一可以消耗的事情就是看书,整个客厅里一半的空间都是书架。而且98%都是小说,那仅有的两本漫画还是我表妹偷买的,带漫画回家的过程就不展开了,内容多与藤条相关。毕竟我小姑的理念是小说才是我们该阅读的,漫画在她眼里就和泡面一样没有营养。 所以小学里我和华文的“爱情”完全获得家里人的支持。我们的爱情在经历磨难后,上了中学的我对华文依旧还是热恋期。但疫情期间有了手机的我就和华文开始了“网恋”,我们通常在网络小说里幽会。当然也有在初中华文功课里约会。 直到去年高一的我遇到了让我深感共鸣的华文老师——黄丽云老师。她简直就是我和华文结婚典礼上的牧师。每次她布置的华文功课都像在说那句“现在新郎请亲吻新娘”。她给的功课总有我喜欢的开放式题型,作文标题也总是那种耐人寻味,次次回味还都不一样味道的题目。我不喜欢那种系统化的作文比如〈中学生如何提升成绩〉,我更喜欢〈城市的夜色〉,〈爱〉这种开放式作文。 在这里我要正式求婚,“我朱宜霏,愿意嫁你华文为我的合法丈夫。无论富裕与贫穷,健康或疾病,我都将爱你,珍惜你,尊重你,忠于你直到生命的尽头。你愿意吗,华文?”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从事写作已13年的著名青少年小说家伊藤悠,笔下有30多部著作。读者的支持是她写作的动力,她的作品又成了读者创作及出版本身作品的动力,甚至让读者在悲伤时得到温暖的疗愈,更曾让读者打消轻生念头。“我希望通过阅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力量。” 经常到各校进行导读分享会推广自己作品的她,除了借此机会见见读者,也希望可让小朋友多接触阅读。“许多小朋友和青少年很迷惘,许多我想对他们说的话,都写在我的作品里。” 恰逢今天世界读书日,她想对读者说:“阅读是一种快乐,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知识以外的力量,阅读也是一种让人开拓眼界的好习惯。所以,请去体验阅读的美好吧!” 实现梦想是非常酷的事  “追求梦想从来都不简单,肯定需要付出代价。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付出肯定没收获。” “出道”前,伊藤悠曾在中学担任华文老师,之后她给予自己一年时间追求梦想,并暗下决定:若一年内无法达成的话就放弃。当时她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准备一笔储蓄,以防面对经济压力,幸运的是半年后就遇上出书机会。 她透露,青少年时期提及自己的作家梦,朋友都打趣她将是“饿死的那种”,甚至说“如果你穷困潦倒的话,今天来我家吃饭,明天去他家吃饭,我们已经准备好轮流接济你了”。也有朋友嘲笑她的“作家”是“坐”在“家”,无人看好她的作家梦想,但机会到来时,她还是把握住,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对于怀有作家梦的年轻人,她坦言,作家这条路很难走,很考验抗压性和实力,但鼓励他们努力实现梦想。“你想去做的话,去做吧,万一成功了呢?实现梦想真的是一件非常酷的事!” 伊藤悠的第一部作品《壁虎传说》的第一句“这世上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希望”,其实也是对她自己的鼓励。当时她不确定能否成功出书,内心充满不安,怀抱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写下了这句话。如今她已成为一名职业作家,月入4位数,她认为作为一名自由业者,也相当不错了。 被读者“盖章”的笔名 伊藤悠成为小说家前,以“伊藤悠”为笔名,撰写短篇小说投稿到星洲日报《城人小说》版,许多读者都是在这里认识的她。她笑言,之前到一所学校导读时,一名老师找上她问:你就是城人小说的那个伊藤悠吗?因此后来此笔名沿用至今。 写作灵感多源于音乐 伊藤悠的写作灵感通常源于音乐,因此她的诸多作品都拥有专属的主题曲。比如《好想见到你》原定主题曲为无印良品的《想见你》,但写至一半时,她受到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启发,灵感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这部作品。 伊藤悠的最新作品有《玫瑰少年之恋》和《校园驯兽师》。前者是在大将出版社发出耽美小说征稿令时写下,以同性之爱为题材。她透露,许多人都以为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歌曲《玫瑰少年》,其实不然,真正催发灵感的反而是《失眠飞行》,尤其是副歌部分的“我想和你”,让她萌生出“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我想和你做各种事情”的想法。 她也表示,这部作品并非单纯的耽美作品,而是“伪耽美”,她在这部作品中宣导性别定义、自我定义以及校园霸凌等话题,让普通的同性题材有了层次感。 除了音乐以外,伊藤悠认为,作家也得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来获取写作灵感。 资料匮乏 角色撞脸 如何破局? 伊藤悠表示,她每次写作都遇到两大挑战,一个是寻找资料。她说,有些资料网上也无法搜得,须亲自前往了解情况,例如她最新已交稿过审的作品,便以印度的婆罗多舞和献花舞为题,网上资料匮乏;而她之所以知晓这一舞蹈是因为认识一名华裔印度舞者,更知晓一个鲜少人知道的事实:华人的九皇爷诞与印度人的九夜节,都在近乎相同的日子庆祝。 第二个是细节描写。伊藤悠认为,在创作中,通常大家的大方向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节;比如许多角色的性格是相像的,都是孤独的灵魂,但如何区分他们便很考验作家功力。 “写作要合乎情理,出乎意料。重复的情节是合乎情理,故事的精彩度便是出乎意料。老梗虽然老套,但也可以变成经典。”她举例,“我爱你”这句话最是经典,再也没有其他三个字能战胜它了,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气氛不一样,语气不一样,场景更不一样。 当遇到瓶颈时,伊藤悠很随性:不写就好了,让自己休息。她认为,状态不好会影响心情,进而无法创作出好作品,“暂时停笔”就成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可她也表示,至今还未遇到瓶颈期,只是在撰写第二部作品《人鱼传说》时,曾一度不知如何理清书中末日片段的逻辑,但也仅此一次,之后暂未遇到类似情况。 理想 叫座是生存 至于一名作家会面临的挑战,伊藤悠认为有二。其一,写出会卖的书。“出版一部作品花不少人力、物力及财力,所以最理想的当然是得到肯定之余,也拥有一定的销量,即叫好又叫座。若无法得到读者支持,作家经济来源减少,更难继续创作之路。” 其二,琢磨市场,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畅销书。伊藤悠表示,作家想写的内容,未必符合主流市场口味、选择和喜好。可是她偶尔也会有小任性,写写自己想写的。 她认为,一两本书销量普通还是可接受的,例如她的《奔跑吧,爸爸》以父亲为题,但现实中往往母亲题材作品更畅销。 写出佳作吸引阅读 时代日新月异,科技不断更新,对出版行业也产生不小影响,比方电子书的出现。伊藤悠认为,电子书和实体书区别在于价格、便利度及流传度。她认同电子书更有优势,相比纸质书价格更便宜,方便携带且随时随地都可购买,反观实体书又重又厚,难以携带出门。 “也曾有国外粉丝想购买我的书籍,但因仍未在国外出版,所以只能购买电子版本。但我个人不太喜欢电子书,更倾向于翻阅实体书,因为质感不一样,且平时刷手机,眼睛已很疲累。” 伊藤悠认为,当代青少年经常面对数字诱惑,使得专注力下降,对阅读的兴趣也在下降。因此她认为,出版业得努力克服这个问题,竭力推广阅读,同时作家也需努力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再次手捧书籍。 【学记感言】 缘分牵引下一次相遇 当年我还是一年级小学生,便遇见了伊藤悠。是她,带领着我走向阅读。像是幸运女神眷顾,时隔9年后,缘分还未结束,在学记专访的契机下,再次与我心中的偶像见面。经过这次见面,我想我依然会坚持我心中的梦想,就像伊藤悠老师所说的:“万一成功了呢?”希望这次专访不会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期待在缘分牵引下的下一次相遇。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