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瑞典

深夜醒来,上厕所喝两口水后再躺下,睡意全消,开始一场争取睡眠的挣扎。紧闭眼睛要清空思绪,头脑反而更乱,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不着边际、没有逻辑、上天下地,一幅幅画面快闪。突然醒觉又从头来过,专注于睡眠,从起初的从容拖到凌晨,变成焦虑,翻了无数次身,感到眼皮很重了但思绪还是骋驰。 开收音机,一台一台地转换,转到第四台,节目叫“醒来”,干脆不坚持,就听歌放松一下,刚好是点唱时间,听不同的人打电话到节目聊天,这下真是清醒了。好多年没听到点唱节目,以为这种节目早就淘汰掉,没想它在夜半竟如火如荼地进行。原来也有这么多人夜里没睡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没有睡觉各有原因,点的歌从古早到现代,流行歌摇滚乐古典乐,包罗万象。有人点我一度喜爱的老歌〈阳光照在我的肩膀上〉,约翰·丹佛的歌声一如从前,清新如露,我听入心底,忘了先前的失眠焦虑。唱到“阳光照入我的眼,能使我哭泣”,记忆清醒过来,曾经有过听歌听得流泪的年轻岁月,那个易感的阶段,能为一片落叶惆怅伤感,或因别人的无心话而伤心欲绝。歌听得最多的是中学时期,歌词能一听不忘,最敏感的时期,不懂得排遣少年的烦忧,只有歌能慰藉那种时时涌上来不知所然的愁肠,现在回忆,不明白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时期的,更不明白是怎样冲破会考的压力,安然着陆,一路走向我现下所处在的未来。 大学时期赶上校园民歌的鼎盛期,常去听演唱会,也会抱着木吉他自弹自唱,那是一个美好的曾经,我以为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快乐时光。如果那时知道如何塑造未来,我会怎样去计划我接下去要走的路?没有,我只懂得沉醉在那个如诗如画的氛围里,将来是什么模样完全没有疑惑,一厢情愿地相信未来是玫瑰色的跟当下没有距离的一种永恒。天真,在年老时回味,还是没有变色,仍旧让人目眩震撼,天真所导致的各种困顿、失落和幻灭,并没有令我感到一丝悔恨或懊恼,它永远停格在最初的纯然境界,璀璨如水晶,清灵如仙乐。走到今日,天真消失殆尽,风烛残年有自己的面貌,就只能靠回忆重温曾经有过的真善美。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这世上还有文学、艺术和音乐。就在睡不着觉的夜晚,能旧曲重温,何尝不是乐事! 也只有在该睡眠的时间醒着无所事事才会着意地听。平时不知不觉中听很多声音,身体的自然机制自动筛选,听进耳的不一定听入心。生命中被忽略的东西太多,常常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希望自己听不到声音,没有意识到失聪会是怎样的境地。也许应该学习感同身受,也要学习感恩,听得到声音,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接听,这是生的献礼,活了70年,在正踏入听觉退化的门槛的时刻,才豁然警觉。不晓得从哪时起就不再专心听完一首歌或完全专注地聆听别人的话,我发觉,自己很少在跟人交谈时把对方的话百分之百听进去,总是一边听一边构想要回应的话,不然就是在他人过于兀长的叙述中走神,失去线索,在该回应时胡乱搪塞过去。开始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忧虑,为什么这样难令耳朵专注于捕捉信息? 回想过去的情况却回忆不起来,怀疑这是渐进的失忆症,不禁心慌。是不是得练习正念正觉冥想来收摄散漫的心魂?或许应该练习专注聆听,像半夜醒着专心听完一首歌那样? 慢下来 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从点唱节目联想到妈妈和我共享的电台节目。上世纪50年代妈妈一天忙完后就抱着我在木箱型的收音机前听说书。客家话和广东话的连载故事,每天傍晚播送。我伏在妈妈的肩膀上半醒半睡,还未学说话已经先学听书。妈妈的肩膀是我的全世界,只要伏在那里我就被无边的安定感包围,说书的是男声,缓慢低沉没有太多起伏的声音像磨盘一圈又一圈的转,有催眠和平息情绪作用。妈妈听说书时我从来没有哭闹,总是静静地贴着她。不知道那时我有多大,也不清楚最早能回忆到哪个年纪,但听说书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清晰真实,那个说书人的音质也清楚可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妈妈一直都疏离,妈妈很溺爱我,过度地保护我,而我总是躲避她,总是以冷漠来抗拒她的爱。那时直觉性的行为,有很多借口合理化,从我青少年时期起直到我离开马来西亚到瑞典生活,漫长的岁月中没有跟妈妈亲近的记忆,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己对妈妈的态度包含什么性质,为什么自己这样恶劣寡情,一次又一次令妈妈失望。 到了瑞典,因为思乡连带也想念妈妈,那个时代没有打电话的便利,每个星期寄一封家书,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给妈妈。那时起才真正注意听妈妈的声音,电话费贵,只能匆匆讲10分钟,妈妈就是嘘寒问暖,不能多扯,我则报喜不报忧,打完电话往往怔忡很久,回味妈妈的话和声音。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变得非常重要,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同听说书,我单纯自然的依赖她,到我中年时我们听互相的声音,我的感受很复杂,有失而复得的侥幸心理,我一度排斥的感情不知不觉中复燃,妈妈的关心再度单纯自然地安定我在异地彷徨的心。还有一份失落感,我排斥妈妈的那一大段岁月算是虚度浪费掉,在应该缀织母女关系的最佳时机我没有把握住心态,就如此恣意让最宝贵的时机流走,要弥补时已经太晚了。 我人已经在瑞典,回头已经不可能,只能回顾,唏嘘自己年轻时的愚蠢。对妈妈我有着永远不能排遣的歉疚感,她活着的时候我尽量经常打电话给她,尽量每两三年回去看她。但我知道我丢弃掉的是没办法弥补偿还,我们靠的只是电话里千篇一律的互道近况,不再是生活上真真实实的相依,光听声音怎样都是隔靴搔痒,虽然感觉上我是更接近她,因为我确实倾听她的每一句话,确实消化她向我表达的心意。我不知道她的感觉,也从来没有去揣测,只知道在她向我诉说生活上的困扰时尽量聆听,希望这样能给她一点安慰。 我现在老年听点唱节目,回想妈妈的说书节目,生命的时间真的像长长的细流,不知源头也不知尽头,流过去的水永不回头但水一直在流,到穷尽时才肯罢休。这流程中每分每秒迎新送旧,放掉过去、接受未来,间中就在当下安身立命。人生如此匆匆,长短没有多大意义,迟早要回归大地,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尽情活,尽情感受生的微妙。对我而言,现下要做的是感到自己活着,活着就要仔细聆听自己。知我者莫若我自己。是不是这样我不能断定,但许多年为谋生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家务、杂务,要挤出看书的时间,经常在赶着做事,流程紧凑,忘了内省,忘了问自己身心是否无恙。二十几年过完,仿佛大梦初醒,要回忆梦中情事,只见一片浑沌,里面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就一个“赶”字最清晰。其实赶时间也是生活,没有赶时间哪有剩下来的悠闲空挡? 那些年明明像人一般为自己生活,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却仿佛心抽离了,跟形体形成一个距离,没有赶上进度般掉了队。自我缩小、他我跟理性几乎全面支撑着这种存在。从没有想起要跟自己对话,问自己你怎么啦。生活上的困顿没有同理心,没有功夫让人随性蘑菇,你要活命就必须生活,生活的样貌很多时候由不得你任意塑造,总有时势及环境插手,让你不得不随波逐流。所幸还有机会和能力适时截拦流势,弄了一线小支流,改道而行,放掉工作退休,慢下来,顺着潺潺小溪度日。这才有闲暇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刻意为活着而活,原来是如此美妙。尽管柴米油盐仍然缠扰如昔,压力却减缓了,不知是心态改变还是要求降低所致,不再样样烦忧。仿佛从粘稠的泥浆中跳脱出来,洗涤全身后那般开阔舒畅。聆听自己、知道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确认我对生命的要求及生命对我的要求,不再妥协或相悖,而是跟生命互相切磋直至相容。知天命,说的也许就是这个境界。我尽量朝着它走下去。
2星期前
二手衣物市场,也是让消费者奉行慢时尚的最佳选择。随着永远处于时尚第一线的欧洲放慢脚步,推崇高品质、不重量、重视永续和人权的消费观念,不少二手交易平台随之出现。   统计平台Statista数据显示,2029年,快时尚市场将增长20%,二手市场则高达185%。这意味着, 购买二手衣物成为欧洲年轻人最新的消费模式。回望马来西亚,纳嘉坦言二手衣物市场的挑战不小。 ​瑞典服装店Arkivet,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热闹的商业大街上。橱窗 内展示的模特儿,穿着搭配时尚的服饰,店里的服饰按照类型分 类。即便是平日的下午,客人络绎不绝。拿起最靠近身旁的大衣,发现店内只有一款。 “我们是一家二手服饰店,你看到的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执行长马丁(Martin)表示,Arkivet打破众人对二手衣物店的刻板想像,2017年创立之时就大受欢迎,“它不像传统的二手店,人们得到阴暗的地下室选购,我们的位置在商业圈,二手衣服都按风格和种类摆放。” 在当地建立起二手社区 问起经营模式,马丁解释Arkivet收购旧衣的过程透明,受到消费者喜欢。 “客户将旧衣服拿来店内,我们会当场评估价格。在30天内卖出, 他们可以获得40至60%的佣金。若在指定时间没有卖出去,顾客也能拿回去。” Arkivet在瑞典设有4间实体店,活跃客户约3万,每年销售商品高达40万件。马丁表示,二手市场在北欧增长速度快,因而希望把握机会,未来进军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地。 “我们鼓励客户循环利用衣橱内的衣物,给旧的商品注入新生命。” 我国面临的挑战 转向大马,我国市场上吹起的复古风催生“古着热潮”,逛二手店在年轻群体间大受欢迎,人们可以在里头寻找到复古服装或夹克。 纳嘉认为,马来西亚和一些亚洲国家一样,经营二手市场有着绝对优 势,“全球衣服主要生产地在亚洲,比如中国、孟加拉、印尼等,因此能够更直接取得货源。” 只不过,她坦言购买二手衣服的消费概念,在国人心中仍不普及。 “很多人介意购买二手衣物,这是因为二手店给人的印象不好。” 对比起Arkivet二手店的时尚感,本地大多二手店在移民或贫穷社区内较为普遍。 此外,二手店内的衣物只有牛仔裤、鞋子、T恤,种类不多元,无法吸引更多的买家。 ​她表示,许多本地设计师也会利 用旧衣物升级改造,制成“新品”。好比曾刊登在本刊【东西】版的“人人日记”,就是到二手店家收集衣物,赋予旧衣新生命制成手提包。 “使用二手衣物的布料,比起新的更便宜,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意制造新品,同时也符合慢时尚的概念。”她说 相关报道: 【慢时尚/01】对话瑞典潮牌创办人,揭露时尚浪费  【慢时尚/02】FASHINFIDELITY:重建人与衣服的“紧密关系”  【慢时尚/03】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吁消费者负责任买衣  【慢时尚/04】让旧衣更好找!瑞典Arkivet反转二手市场 延伸阅读: RR Rhapsody(人人日记)/我们家的包都是全球独家限量版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为了让孩子接触更多元的文化,沙亚南拉惹敦乌达图书馆、瑞典驻马大使馆和马来西亚儿童读物联盟(MBBY)合作,举办长达1个月的绘本特展。在2月26日举办的开幕典礼上,瑞典大使馆邀请当地教授前来分享,如何透过童书绘本推动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等深刻的议题。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蔡伟传 “儿童文学对国家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力,瑞典最著名的儿童文学《长袜皮皮》(Pippi Longstocking, 1945),她独立又敢于挑战权威,对瑞典人来说,她的地位不可抹灭,甚至是代表瑞典的一个象征符号。”节录自剑桥大学前任教育学院院长玛丽亚·尼古拉耶娃 (Maria Nikolajeva)的〈Two National Heroes: Jacob Two-two and Pippi Longstocking〉一文。 在瑞典,儿童绘本可说是陪伴孩童成长的好伙伴。尚未识字的幼儿,透过父母口述书中图画,塑造对社会的认知。若从瑞典的儿童文学来看,不难发现和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息息相关。 “瑞典的儿童绘本的内容涉及不同领域,无论是老师、图书管理员、学者或出版商,大家都深信阅读有改变少年的潜力,帮助他们的个人成长。”专注在儿童绘本领域、目前任教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埃琳娜·德鲁克(Elina Druker)分享。 她认为,针对生涩难懂的社会议题,儿童文学(注)让孩子们在童年时就能够接触,她分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教授鲁丁·西姆斯·毕肖普(Rudine Sims Bishop)曾发表的言论,“多元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作为一扇窗口和一面镜子,不但让读者从窗口远望世界,也让他们从镜子看到自己。” 因此,德鲁克强调图书也能成为儿童开拓眼界的视窗,让他们更了解不同的人文风景。 *注:儿童文学的定义,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 瑞典童书发展历史 19世界末20世纪,民族浪漫主义和美学运动席卷欧洲。当时瑞典的女性运动萌芽,且注重公共教育政策,当地开始关注儿童的美感教育。对此,瑞典教育改革家以及女权主义者爱伦凯(Ellen Key)呼吁,20世纪应当是儿童的世纪,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她随后出版名为《儿童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Child)的书籍。迈入新世纪之始,关乎孩童教育的权益,终于搬上历史舞台讨论。“凯强调,儿童发展不应该被框住,应追寻自由意愿。即便这样的论点,她在百年前就提出了,但其影响在瑞典尚未散去。”德鲁克说。 为了对抗工业现代化,在那时瑞典兴起的民族主义,推广回归自然的美好。瑞典画家艾莎·贝斯寇(Elsa Beskow),在1910年出版《森林里的小宝贝》(Tomtebo Barnen),描绘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家族,和大自然共生的故事。 “贝斯寇要传递大自然美好的想法,书中的儿童善良、乐于助人,同时拥有高度的自由。尽管《森林里的小宝贝》传递道德价值的重要,同时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该被限制。” 而时代不停往前推进,人类面对的课题更为复杂,无阻瑞典创作者将这些议题作为童书绘本的主轴。 透过童书谈论性平 谈及性别平等的课题,瑞典是国际间的楷模。 1945年,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创作的《长袜皮皮》(Pippi Longstocking)首次出版就大受欢迎。 主角皮皮留着一头红发、两条翘起的辫子、脸上的雀斑,脚上的长袜子颜色不一,穿着自己缝制的连身裙,独自住在一栋大房子里,不需要去上学。由于放肆、自由、乐于助人的性格,皮皮成为女孩子的榜样。 “但大众对皮皮的争议不减,《长袜皮皮》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因为她调皮的形象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期待当时大家认为女孩得彬彬有礼,行为举止都要礼貌。” 1972年,作者古妮拉·贝里斯特罗姆(Gunilla Bergström)创作了名为《阿尔菲·阿特金斯》(Alfie Atkins)的绘本。故事中描绘主角和爸爸的故事,德鲁克说:“这或许是瑞典第一个单亲父亲的作品。”在绘本中少了母亲的角色,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阿尔菲,作家真实地呈现家中混乱以及衣服四散的环境。 无独有偶,阿尔菲和皮皮的都是令人头痛的“野孩子”形象,最终却成了瑞典儿童人物代表。或许,这些儿童作家们想传递的,正是人类与生俱来、却被遗忘在后的“狂野”童真。 家长也有疲惫的时候 瑞典绘本童书除了展示孩童好奇、活力满满、不受控的天性,在巴布鲁·林德格林(Barbro Lindgren)和爱娃·艾瑞克松(Eva Eriksson)创作的《野孩子》(The Wild Baby)中,更着重描绘母的疲惫心理。 “书中写到,妈妈很爱她那个小而珍贵的孩子,但他总是不听话,很吵闹……有时候,童书的内容也会把一些讯息带给成年人的内容,那些当了妈妈以后忘记的事情。” 在皮雅·林登堡(Pija Lindenbaum)所创作的《阿文的妈妈喷火了》(When Owen’s Mom Breathed Fire)中,他以恐龙的形象代替母亲,刻画阿文妈妈在教育小孩时,面临的心理矛盾和沮丧。 国际议题从小读起 2015年,欧洲爆发难民危机。当时,难民乘船渡海意外身亡的死亡数字屡破纪录。而在欧洲童书市场中,也出现与难民有关的内容。瑞典儿童文学作家乌尔夫·斯达尔克(Ulf Stark)以二战时期为背景,创作《海上的妹妹》(The Sister from the Sea),讲述女孩从芬兰逃到瑞典,深刻地描绘孩子被迫离家的悲伤,与难民情况无异。 另外,林登堡的另一本童书《Poodles and Fries》在讲述“流亡”的主题上,更具批判性。故事以狗替代人型,它们因干旱被迫离家,德鲁克说:“书中一幕展示,主角航海扬帆到他国,却被当地人拒绝,这样的故事线微妙地符合和那时的局势。”透过童书绘本有助于处理可怕的新闻事件,透过书中的角色带着读者一步步了解历史故事。 “这样就能创造一个空间,让孩童讨论在现实世界难以讨论的话题。”她说。 为配合“我们来谈谈吧!”(Jom Kita Bincang)活动,即日起至4月10日,拉惹敦乌达图书馆一隅以瑞典风格打造一个小小的阅读角落。此外,在一旁也设有“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奖”(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与“绝不使用暴力”(Never Violence)的展览,供民众前来感受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更多【新教育】: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从前文中,不难发现瑞典人看待永续发展,不单着重在自然生态,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他们亲近大自然,热爱户外运动,每日都要和三五好友“FIKA”一下,一起喝咖啡、吃甜点,享受忙碌中短暂的放松时刻。 当地一句谚语:“Lagom är bäst”,意思是不多不少刚刚好,形容的便是瑞典人看待生活的态度。无论在工作、生活、身心或物质的追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凡事保持警惕”“不过度消费”,或许是这样的态度,让瑞典能够迈向永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目标11:建构具包容、安全、韧性及永续特质的城市与乡村(SDG 11: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联合国,《2030永续发展目标》 Lagom,刚刚好的生活哲学,在瑞典随处可见。 或许从瑞典最盛名的家居设计来理解,最合宜。具备北欧风格的干净利落,瑞典设计师坚持极简、实用和可持续理念。实用为王,追求“永恒”(timeless)的理念,便是Lagom家居风格的重要特质。 “我们要做的是一件好的家具,能够用很久,并只是长得好看但不实用。” 前文提及的家具店Gärsnäs,执行长安娜·克罗比(Anna Klockby)的理念之一。去年,他们接获瑞典外交部的委托,为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ECOSOC)会议厅设计椅子。 适时享受  不用力过猛 无论在瑞典的家里、学校或工作场所,人们都会安排一场Fika时间交谈、增进感情。工作不用力过猛,适时享受与亲友的悠闲时刻,这里的人相信,这才是让生活永续的最佳方式。 斯德哥尔摩时尚区服装交易会执行长海伦娜·韦克(Helena Waker)表示,目前瑞典企业非常关注的社会永续( social sustainability),她举例:“瑞典户外品牌Houdini鼓励员工以搭火车取代飞机的方式度假,他们可以由此获得额外假期。”至于冬季鞋子品牌Icebug,明文规定员工使用上班时间到户外走走。 在该公司服务7年的埃梅莉·贝克曼(Emelie Beckman)表示,Icebug的创办理念时鼓励人们走出户外,感受树林里的自然芬多精。 “每周三天,我们有数个小时,完全不看手机、不回办公室,就是到户外走走。”她接着说:“我们的员工,有的也是家长,面对很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公司让人们在上班时间享有些许自由时间,你可以去桑拿、到树林采蘑菇。由此,能够减低工作的倦怠,同时也可以运动维持身体健康。” 大自然是成长的一部分 5天4夜紧凑的采访行程,转眼就要结束。即便吸收了当地人看待永续发展,仍想不通在东南亚刚起步的课题,在瑞典早成为教育的一环。在询问之下,才得知除了在课堂传授永续知识,到户外与大自然接触,也包含在学龄前教育。小溪、树林、绿草地……当这些都是生活记忆里的一部分,瑞典人又怎么舍得看着家园被破坏? 若进一步探索当中原因,从瑞典的过去或许能领略一二。一百多年前,瑞典还是北方穷国。当地的严寒气候,不如我国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农作物。伴随整趟采访的瑞典驻马大使,阿希姆·伯格斯特伦博士(Dr Joachim Bergström)分享,“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记得我祖母不随意抛弃东西,一件破掉的衣服,她都会一补再补。” 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善用资源、不浪费,在瑞典慢慢成了“刚刚好”的生活哲学。正是这样的态度,全世界最幸福城市的排名中,瑞典始终名列前茅。 更简单来说,减法生活,便是他们收获幸福的方式,亦是永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报道: 【永续发展在瑞典/03】废物变宝,与永续和谐共存 【永续发展在瑞典/01】Svenskt Tenn百年传世设计,从永恒家具解读永续蓝图 【永续发展在瑞典/02】低碳排木建筑,为永续创造未来 延伸阅读: 【逛博物馆/01】你会逛博物馆吗?怎么逛才不白逛一场? 【逛博物馆/02】借助科技互动,博物馆也能很好玩 【逛博物馆/03】博物馆空间,如何化身说故事高手?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