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攀岩

我们仨,成员里无非就三人:我,阿汌,阿泇。我和阿汌是同所小学至大学的好友;我与阿泇则是小学至今的昔日老友;所以,我们仨的共同关系是老朋友,那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所以,是什么把我们联系起来的呢?我想,是这座山,也许将来,是别座山,但在今天,是这座山,据称,它的名字是莫山。 事件的开端是这样的,阿泇时隔多年第一次约我出门,就是去挑战莫山。缘分就是在那时候开始启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我们缺了仨。首先,先说地利,莫山没什么不好的,海拔仅227公尺高,的确适合新手,有些陡峭,有些绕,意味着容易迷路,而这小挑战竟会影响到第一次的攀岩失败,彼时谁也不知道。 再说,我们从选日期就注定了缺少天时的这一要素。我俩都是第一次攀岩莫山,作为新手,却没有新手的觉悟,那天,我们选择了接近傍晚出发。当时,我们驶车前行,跟着地图找莫山,却还是没找到莫山的确切位置,绕了路,问了人,找到后,太阳已悄悄落下。不出所料,攀登不到一半,太阳下山了,吝啬得不把阳光照亮我们一丝一毫。山,是不会有路灯的,没有灯的照亮,山里的漆黑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黑暗中总是寂静,一声一响都会被无限放大。蓦地,周围响起了野兽的叫声,让我和阿泇不由得惊着,随即决定马上下山,毕竟下山也有些陡峭,要安全下山,立马行动才是上策。于是,此行明晃晃地被宣告着败了。 我后来分析我们攀登告败的一大原因,是人和。我和阿泇挺团结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当天,我低血糖了。因为是新手,什么也没准备,喝了口水就急赶着登山,连水瓶都落在车上,更别提随身携带小糖果给自己升升血糖了。回想起那天,若是我们上山的速度没有那么缓慢,也许我们会在太阳下山时,紧跟随着太阳的脚步下山,而不是早早就黑天。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天时和地利都有影响,但其影响在“人和”面前,可谓是微不足道。我由此得出了个经验:只要“人和”这个要素具备,“天时”和“地利”不那么完美,或许大概率也是可行的。 几个月后,我偶然看见阿汌朋友圈的帖子,帖子里是一片秀丽的自然景观,辽阔的山景给人一种心生浩荡的感觉。定睛一看,居然是坐标莫山!一看见这个帖子,我就发消息给了阿泇,我俩暗搓搓想知道到底怎么才不会迷路。在我和阿泇越来越激动的交谈里,我当即立下发了消息问阿汌有何秘诀。当时,阿汌回复了四个字:其实不难。我盯着这四个字,觉得他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我们,同时带有些委婉。我知他不知道我们第一次的经历,他这下才明了我和阿泇激动的原因,便约上再次挑战莫山。是的,莫山,于我,是个挑战。 有了阿汌这位带着山导属性的加入,我与阿泇实属雀跃,“人和”这个要素,有了山导在,感觉到很安心。我暗暗想,这次我可不能再低血糖了,得做好措施。没料到,当天阿泇和阿汌分别为我准备了糖果和碳酸饮料,让我很是感动。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早晨,怀抱着憧憬的心情,一路打趣,我们踏上了登莫山的脚步。踩着晨曦缓缓往上爬,我们不一样的速度也分别显露。阿汌一马当先,却因怀着山导的责任感而屡屡停下等我们。也许是担心我和阿泇再次迷路。我们都明白:“在路上找伙伴,而不是带伙伴上路”,这使得阿汌的不离不弃,更加温暖。 庆祝我们的友谊升温 我和阿泇这次也很争气,虽然步履不快,但过了约莫45分钟后,我们便就抵达了带着标志的山顶。我和阿泇不约而同在说:“就这样吗?”落差感有点大。当时我想的是才爬这么一会儿就到了,碳酸饮料还没有发挥的作用;阿泇想的是,当初她做攻略时,似乎有更多的站点。阿汌默默地等待我们休息,并未做多解释。 歇了一会,我们决定继续出发,跟着阿汌的步伐,我什么也没想,就这样,我们到了第二个站点。我没料想到还有站点,而且还能看见黑湖,当时可以说是像寻到了宝藏一样快乐。我和阿泇席地而坐,阿汌则在不远处站着。我们仨静静地看着树叶摇摆,听见树叶随风摇晃中,悉悉索索。此时,我们没有谈话,把自己交给了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阳光当时温暖地撒在我们身上,心旷神怡。 就当我以为我们终于要返程下山,阿汌带我们到了另一个寻宝点。这个寻宝点是去看小溪,大约是,但我只记得路上很陡,很滑,并且我们时而得从两个大石头的夹缝中求一丝空间越过。到那站点后,失去了树林的荫蔽,我很直观地感受到了阳光开始变得泼辣,彷佛要把我的皮肤晒焦。我想,那一站虽然我记不清我们到底看了什么,但感受到了山路的魅力,如此陡峭,如此滑溜,但却又那么危险又迷人。 我的体力逐渐下降,但大幸的是那天没有低血糖。或许,阿泇的暖糖起了作用,阿汌说还有最后一个站点,是当地人才会知道的点。虽然走那那条路是较为平坦了,但耗费的体力没办法一时修复,但不妨碍欣赏美的眼睛还在努力工作。这不,在阿汌为我们探前路时,我发现了一个石头很有意思,它像一张脸。这张脸上,甚至还长着四个听话的树叶,分别是一对眼睛、鼻子和嘴巴。它那惟妙惟肖的鼻子令我不禁在心里感叹:它真像只猪!我呼唤了阿泇和阿汌来一起观赏,阿泇一开始没觉得,在我道了大概后,说出了我的心声:它有点像猪。我高兴极了,但有人在旁愁:阿汌在我解释了一遍,阿泇又解释了一遍后,他还是看不出此猪。 为了不耽误到时间,我们得继续向前了,不习惯与山导不在前方,我扭头一看,阿汌还在原地想看出猪。察觉到了我们的视线,他疾步走来,继续带路。阿泇说, 大抵男女思维的差异就在此。不知道阿汌有没有被安慰到,我的目光又被吸引了,我们经过了一个供奉佛的亭子,不知为何,我的目光在那一瞬间没办法移走,仿佛看见了悉达多。我们安安静静地路过那处,终于抵达了最后一战,先是看见很多大块的黑石子,而后再攀爬到了最顶峰,瞧见了国旗。我们到达最后一战时,看见了两拨人:一拨有三五好友在那 “露营”,甚至带了方便面在那煮;另一拨则看起来像是父子。我开了碳酸饮料来敬自己坚持到了最后,也为庆祝我们仨的友谊升温。 不知为何,我觉得我们仨之间的关系,和这座山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很相像:不一定经常联系,但是老朋友就是老朋友,即使再次见面还是不至于生疏,只要能再次见面。
6小时前
3月前
5月前
10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最近突然又重拾了对攀岩的热爱,过去两个星期日早上都会到攀岩馆报到。一年多没爬,连从前能驾驭的褐色标签路线(难度3),爬起来都有些吃力,还频频失败,难免气馁。所幸老板不时在一旁鼓励,还为我设下爬完10条褐色标签路线的目标。有了目标,也慢慢找到动力和感觉,最终完成了15条路线,临走前还不忘和老板分享喜悦。 隔周再去时,老板一见到我就热情地指导我攀爬更进阶的橙色标签路线。从以前到现在,我的攀岩,准确来说是抱石能力,都处在“褐色以上,橙色以下”的尴尬位置。虽然有老板在底下指导,但难度跨越对我来说依然太大,站在石头上挣扎寻找平衡的我,数度想要放弃,但终究拿出了平常训练时的脾性——坚持,最后总算“硬硬”完成了。在后面3小时里,我渐渐掌握到攀爬橙色标记路线的诀窍,并最终完成了5条路线,让我欣喜不已。 我很多没攀岩过的朋友,都因认为攀岩需要强大的上肢力量,因而就此推断我的手很有力。以女生来说,或者就我的身体结构而言,我的上肢力量确实较其他女生强,也相对比自己的下肢力量强。但攀岩绝对不只是依靠手的力量,腿部力量、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等都很重要。对了,还有脑力。毕竟单靠蛮干是不可能的,攀岩时每一步的手、脚要放在哪里、怎么切换、怎么保持平衡、怎么向上,全都要靠智商。 放手不放弃 外人看攀岩,觉得每一步都需要抓牢,否则会掉下来。这点固然没错,但其实懂得放手也很重要。在移动过程中,有时得腾出来一只手,你才有办法去抓住下一块岩石,继续往上。上周尝试的5条橙色标记路线中,有一条我试了几次但总卡在第三步,问了老板,他笑说:“那步需要跳过去。”我也笑了,说:“那这个暂时不是我能做到的。” 但过了不久,那句最近时常萦绕心头的“你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又再次在我心里响起。“跃跃欲试”的我,第一次跳过去双手抱住大石后,因身体控制不住地来回摆荡,脚找不到支撑点而失败;第二次跳过去后虽然双脚找到了支撑点,但毕竟刚接触橙色标记路线,后续每一步都在如何保持平衡、重心切换上挣扎求存。触摸终点石,从墙上跳下来后,看我爬完全程的老板笑说:“看得我的手都出汗了!”我趴在软垫上喘着气,一边庆幸自己当时没放弃。 攀岩和抱石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路线较短,身上也不穿戴保护绳,一旦一步错,就可能会从岩壁上掉下来,一切得重新开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可能是平衡的角度没掌握好、有时是跳跃爆发的力度没有拿捏好结果“飞过头”、有时移动路线不对、有时是手抓不稳或脚点不对,反正一切皆有可能,甚至有时每次失败的原因都不同,尤其偶尔总是失败在最后那一两步,肯定会气馁想放弃。此时寻求他人的经验,或者先去尝试别的路线,是个不错的方法,暂时放手不管,再回来时说不定已是一条好汉。 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 前阵子的某一天,大家在办公室里闲聊时,主管跟实习生说起我可以毫无压力的爬完Monkey Bar,在她们搞清楚什么是Monkey Bar后,纷纷表示自己做不到,因为手的力量不足。 “那个其实是有技巧的,你需要松开一只手,然后借助身体往前摆荡的惯性,顺势抓住下一支杆。” “问题是我们两只手都抓不住,哪里还敢松手?”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教练的工作室,抬头看着那些我需要站在箱子上才能开始、比一般看到的更粗、距离更远的杆子时,我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在那之前,我只曾在一两年前从网上视频了解诀窍。“放手一搏”的我,最后还是爬完了。从手抓住第一支杆开始,我在空中想的只是主动往前迈进。 我之所以喜欢攀岩(主要是抱石),是因为在攀岩的过程中,我们是背向其他人,此时专注力只是在下一块石头,要如何平衡、切换,当然会有一定的成功方程式,但由于每个人擅长的能力和身体构造不同,因此还是会有更适合自己的路线。但无论如何,关键还是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在岩壁上,常会听见旁人对初学者说:“Trust your foot”,的确,脚的力量肯定比手的力量强,从石头上站起来远比靠手把身体拉上去轻松多了,只是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因为都把目光放在上面,关注点自然都在头顶上的手,而忘记相信底下的双脚。 当然,说是这么说,有时双脚不给面子也没办法。有一次就在我教练对我说:“相信你的脚”后,我的脚下一秒马上、立刻、无缝接轨地从石头上滑下,笑坏底下一众人。
2年前
说起攀岩,你是否联想到“蜘蛛人”飞檐走壁的画面?这项结合了冒险与玩乐性质的运动,已经从过去的冷门运动,蜕变为渐受年轻人欢迎的极限运动,还吸引不少家长带小朋友到室内攀岩馆,一起挑战脑力和体力的极限。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延伸而来,在攀岩的过程中,运动者会使用手部和脚部的力量,挑战各式各样的岩点,不但考验毅力,还考验运动者的应变能力。 而比起户外岩壁,室内攀岩的安全性相对提高,随着攀岩运动的年轻化、室内攀岩馆的兴起,也让大众打破对于攀岩的刻板印象,在周末相约三五好友一起去室内攀岩馆体验。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时尚记事簿〉,带读者前往新山实达第二工业园的一家室内攀岩馆,分别从业者和攀岩运动者的口中,一起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 谢珮芬:列奥运项目掀风潮 室内攀岩馆馆长谢珮芬(42岁)受访时表示,她在2009年开设室内攀岩馆,在过去,攀岩运动比较冷门,许多人都以为攀岩就是登山,事实上攀岩是一项独特的运动。 她说,攀岩运动如今已被列入奥运会的项目,随着这项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化,大家才慢慢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蔚为一股流行风潮。 她指出,攀岩是需要全身投入的运动,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协调性与力量都不同,因此岩壁给予每个人的挑战也不一样。 “以前大家会觉得攀岩比较男性化,其实女生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她们的肢体柔软度及灵活度不输给男性。” 她形容,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岩点代表着不同的岩壁路线,难易度也有所不同,就像一道又一道的试题,考验运动者的“解题能力”。 小朋友攀岩训练胆量 攀岩能够锻炼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观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在攀爬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感。 谢珮芬指出,其攀岩馆鼓励不同年龄层的运动者前去体验,当中最小的参与者只有3岁。 她说,对于年龄较小的攀岩者,这项运动主要能够训练他们的胆量和攀爬技巧,过程中也可以建立起信心。 “小朋友在攀岩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时候,父母可以在旁给予鼓励,让他们知道坚持下去就能够突破障碍,让他们更有勇气。” 她表示,相比成年人,儿童可以从比较简单的攀岩路线开始尝试,而家长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彼此进行良好互动。 她透露,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攀岩风气都十分盛行,以日本为例,不少家长从小栽培孩子接触攀岩运动,长大后还能够成为专业的攀岩选手。 她说,尽管其攀岩馆有专业指导员及为攀岩者提供安全防护措施,但任何运动都难免于肢体碰撞或受伤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家长,在孩子完全能够理解大人指令的时候,才决定是否让孩子学攀岩。 学攀岩先克服恐惧紧张 谢佩芬表示,学攀岩必须先克服对高度的恐惧以及肢体力量的运用,较为熟练后,才容易掌握攀岩技巧。 她笑说,指导员不会一开始就把攀岩的“武林秘籍”分享给新手,通常初学者需要克服紧张感,且由于不擅长肌肉的运用,经常会用力过猛。 “当初学者状态比较稳定了,就更容易塑造肌肉记忆,也会提高攀岩路线的解题能力。” 她透露,许多年轻人开始对攀岩产生兴趣,当中以抱石(bouldering)攀岩最受欢迎,许多年轻人都会在同个区里轮流攀岩,再互相鼓励和交流技巧。 她表示,有别于高墙攀岩,抱石攀岩不需要绑安全绳索,而难易度也依不同的岩石形状和路线而异。 “每个抱石攀岩区都有从简单到困难的攀岩路线,让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攀岩者可以一起挑战。” 庄源卿:适合青少年消耗体力 家长庄源卿(48岁,自雇人士)陪同两名分别为9岁和11岁的儿子,以及一名日本籍友人到攀岩馆进行攀岩运动。 他受访时笑说,这项运动非常适合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儿子们消耗体力,他平常也会让孩子们骑脚车和游泳。 他透露,两名儿子已经可以完成初学者的高墙攀岩路线,也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他认为攀岩能够锻炼手臂的力量和意志力,且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在攀岩馆共度假日时光。 郑庭耀:喜欢挑战高墙攀岩 运动爱好者郑庭耀(13岁,学生)指出,相比抱石攀岩,他更喜欢挑战高墙攀岩。 “第一次挑战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尤其是一些攀岩路线,整整挑战了一个月都还没成功爬到最后一个岩点。” 他透露,本身是于去年12月在姐姐的陪同下初次尝试攀岩,觉得这是项有趣的运动,平时他也喜欢打羽球和篮球。 苏明广:女儿3岁多接触攀岩 家长苏明广(43岁,测量师)陪同小女儿苏静茹(7岁)前来攀岩,他受访时透露,3名女儿从小就开始接触攀岩运动,小女儿第一次尝试攀岩时,只有3岁多。 “我觉得儿童对攀岩动作的掌握比较自然,可能是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关系,她们能够克服对高度的恐惧,勇敢挑战不同的攀岩路线。” 他指出,由于本身也经常攀岩,因此会亲自在旁指导和陪伴女儿攀岩,希望借此激发她们的潜能,女儿们也都挺喜欢这项运动。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