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太平

1天前
3天前
          (太平5日讯)在经过约2年的翻新及维修后,位于安东咖啡厂内的“长春圃”今日正式开放,免费供游客参观。   重修后仍保留70%建筑特色古物   重修后的“长春圃”,除了仍保留旧有约70%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及古物之外,也增加了由王琛发教授所编撰,有关孙中山与其平妻陈粹芬一家人在太平故居的历史,并成了历史文化馆。   “长春圃”原本是北马富商陈畊全的产业,在中国革命初期,陈畊全的夫人卫月朗、女儿陈壁君,受到汪精卫的影响,奔走槟城与北马各地,而“长春圃”便是他们主要的中途下榻之处。   而孙中山一家以及黄兴等中国革命先驱,当年都曾暂居我国,卫月朗曾一再资助和提供落脚之处,而“长春圃”应是其中一处较隐私的郊外场地。   1914年孙中山和陈粹芬返回我国,一度回到太平经营事业,陈粹芬曾在“长春圃”长居17年,并在司南马开辟30余亩橡胶园。1931年,陈粹芬应孙中山长子孙科之请,回到港粤定居。   1933年,已故程依妹从“长春圃”原主人陈继祖,即汪精卫岳父的家人手上先租后买,购下“长春圃”及创办安东咖啡厂。   程文钟:对国内外游客具吸引力   安东咖啡厂第三代经营者拿督程文钟在“长春圃”开幕仪式上说,由于孙中山曾在“长春圃”落脚,因此对国内外游客尤其是学术界人士具有极大吸引力。   他表示,“长春圃”在2003年便公开给游客参观,但因为建筑物已相当陈旧,因此在约2年前进行翻新,但仍保留了主要的特色。   “目前,长春圃内展出的文物包括旧建筑的砖块、水晶及化石等,及孙中山与陈粹芬及家人图文并茂的史记,犹如一道历史走廊。”   程文钟指出,“长春圃”相信是孙中山在太平唯一的故居,而孙中山的后裔也从中国寄来一个孙中山的肖像,目前摆放在“长春圃”前。   他表示,目前咖啡厂正在筹办咖啡展览馆,预料将在今年6月完成。   王琛发:后裔曾回长春圃寻儿时记忆   为“长春圃”编撰史记并签名开幕的王琛发教授说,太平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而“长春圃”就是其中一个。   他指出,“长春圃”当年是孙中山及革命军的神秘落脚之处,但这段历史却没有真正记载,主要原因是涉及孙中山与家人的家庭内部事件。   他表示,有许多迹象显示孙中山与家人曾在“长春圃”居住,因为当时他们需要有一处在往来槟城与怡保的落脚之地,而“长春圃”位于两地之间,而且别墅位于偏僻处。   “此外,孙中山及汪精卫的后裔,都曾回来长春圃寻找儿时的记忆,这证明了孙中山曾经来过。”   王琛发指出,“长春圃”其实拥有许多的历史,这些历史可以进行细化,让人一窥孙中山及家人在太平的进一步史记。       –
1星期前
太平前民选市议员王建林,乃六十年代迄今硕果仅存的政治人物,虽然只是一名市议员,但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坎坷传奇。如今采访他,为了留下其个人珍贵的太平地方历史资料。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和平后不久,马来亚多处爆发排华事件,巴都古楼也不例外。 某日,一群马来同胞密谋举事排华,当天上午,六虚岁的王建林看到马来同胞经过他们的店外,脚车载着麻袋,内有巴郎刀等武器。一些马来顾客经常赊账的,一些则与父亲感情要好,父亲经常请他们抽烟,这一些人感到内疚,不敢从店前经过,改从店后小路走,遇见他们也低头不打招呼。 峇都古楼的华人闻风惊动起来,郊区华人妇孺受到惊吓纷纷跑到古楼小镇来,王建林与母亲及兄弟姐妹也逃到古楼街上嬸婆的家,留下父亲一人在店里守护。 王建林站在嬸婆店楼上旁边骑楼上,见到对面一位认识的马来同胞也是站在骑楼上磨刀霍霍,手举起长刀向他说:“今晚要杀华人”。镇里华人集体商讨后,决定由男丁顾家,妇孺全乘咯哩前往太平市区避难,可是半路上却有多棵橡胶树横倒一地,显然有人阻止他们的逃跑,于是咯哩只好掉头回到峇都古楼。 后来听说是警方出面,才平息风波。事过多年后,王建林才探听到消息,原来是有一伙人出面斡旋,才把事情抚平。事后王建林问起认识的马来同胞关于此事,他们说平时王头家(建林父亲)待他们不薄,觉得愧疚而不从其店前经过。 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与英殖民地政府展开战斗后,英政府军经常入山剿共。 曾有一次,英政府军的本地兵士剿共出来,肚子饿了,经过他们的杂货店,就进去说道“头家,我们肚子饿了”,就不客气拿了饼干(装在铁桶里,外层有透明玻璃片)来吃,也拿了高渊泉海汽水厂制造的黑瓶汽水(沙士、苏打水、橙水)来喝,结果整间小店被搬一空,钱没付就走了。他的父亲差点哭出来,可谓血本无归。 又某一晚,一位年轻人到店里来,讲福建话说要买一个“土油珍”(装油的铁桶),价格是五毛钱,可是他付了两块钱,走时他说“阿伯,我是山顶来的”,其父闻言整个面色一惊, [vip_content_start] 当年与马共人员接触是危险有罪的。 大约1951年,英政府军在峇都古楼一带打死一位马共士兵,于是英政府有意进行“移民”,把当地居民移到其他地方。 王建林被之前排华事件吓到了,向父亲建议搬家到姐夫在新港(甘文丁)之处居住。决定搬家后,所养的十多头羊,送给一位马来大婶,盖因排华时,她曾经叫他们全家躲进其家内,以保护他们,他们虽然没去住,但一直感激她的善良真诚之心。 搬家后,父亲就到七英里处某个橡胶园当杂工除草砍树等工作,与印度同胞一起住在苦力屋里。后来全家再搬到“炎成园”橡胶园工作,他们一家连同另外三家工人,获得住在园内以前红毛人经理留下的大洋房,华人经理另外住在附近新建的洋房。 工人每除一棵橡胶树的草可获一角钱,每棵树左右之间相距十英尺。建林也协助除草工作,他可以除大约五十棵树左右,可获五元。其父除七十余棵获得7元多。 不到一年,经理发现了他,说聘请童工是违法的。于是他就到甘文丁第二条路的王氏宗亲杂货店当员工,工资一个月20元,一年只休息一天年初一。工作时间从每天早上六七点开始到晚上,关店了还得糊纸袋,以旧报纸折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浆糊糊之,晚上就睡在店后的帆布椅(床)上。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李永球 | 从劳工到市议员( 一)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太平前民选市议员王建林,乃六十年代迄今硕果仅存的政治人物,虽然只是一名市议员,但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坎坷传奇。如今采访他,为了留下其个人珍贵的太平地方历史资料。 其父亲王长印(1966年逝世,69岁),祖籍福建同安马巷珩厝村,父亲从中国南来,不曾受过教育,但懂得看报纸。母亲李英(英菜)是槟城娘惹,婚后在霹雳峇都古楼(Batu Kurau)附近甘榜巴野(Kampung Paya)小地方,向一位马来同胞租地开启一间小杂货店,无招牌。 父亲不会踏脚车,一星期三天,以肩挑担子到附近马来甘榜贩卖杂货,路程大约三四公里到甘榜知知加西(Kampung Titi Kasai)、甘榜色本乃(Kanpung Sempeneh),最远去到甘榜霹雳(Kampung Perak),挑了诸如糖、盐、油、咖啡粉、亚三膏、峇拉煎、面粉、罗哥草(烟草)等三十多样,每一样约一两斤,油则是一“珍”(四方铁桶,三元一珍)。 顾客们购买的份量很少,以五分或一、两角钱为多,普通杂货以旧报纸来包装,油则由顾客以玻璃瓶、铁罐、牛奶罐来装,一些顾客以物物交换方式来交易,他们会卖出树胶(小量约一两斤)、槟榔、白米或鸡蛋等等土产。通常都是满满两箩筐出门,也是满满两箩筐挑回来。 长印的杂货是向峇都古楼的“泉丰”(当地的批发商,祖籍福建同安,头家是陈道恩)杂货店批发来卖。其母亲则看守杂货店开门做生意,生活过得一般。 1940年,王建林诞生于峇都古楼,上有两位姊姊,下有两位弟弟和两位妹妹。 他身为长男,6岁之际,就读当地的光明华小一年级,由于聪明伶俐,获得跳班到三年级,又再跳班到五年级,前后只读了两年多的书。光明华小由当地一些商家每个月捐出一元来维持。 这时候,他见到 [vip_content_start] 父亲经常生病,又得挑担做生意。于心不忍,就退学协助父亲,他以不到十元的价格买了一辆大车架的脚车(男装脚车,车身处有横梁衔接,专供运载重物),当时年级小,坐不到车座上,只能以身体穿过横梁底下踏,一手夹住横梁,一手扶车手,协助父亲载货物。 去贩卖杂货时,担子不重,就由父亲挑着去,回时槟榔树胶很重,一部分树胶由他踏脚车载到甘榜知知加西卖给华人头家李九年的树胶店,此后父亲比较轻松,生活也比较好一点了。 由于王建林聪明会读书,父亲每经过李九年的店,身为学校董事长的李君,苦口婆心劝他给建林继续读书。而校长洪永锡则向建林说,他愿意代付学费,也可以到他的家来住。可是为了协助父亲,建林毅然放弃学业。 这时候他也帮忙杂货店生意,顾客群都是马来同胞,他们一次来会购买多样杂货,一般均为一两毛钱的,父亲包装好,建林协助将之逐一放进篮子里,一面放,则一面心算把价格一个个加上去,当全放进了,价钱也就算好,便告诉顾客总数是若干钱。可是顾客不相信,认为他都没计算如何会知道总数呢? 于是在怀疑之下,就向其父讨了一张香烟硬纸(包香烟的硬纸盒,通常都用于写东西做草稿纸),以笔写下货物价格,再逐一加起来计算,结果分毫无差,马来顾客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一位小孩子都没计算就能知道总数,于是回去甘榜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到店里来买东西,顺便瞧他厉害的心算,个个皆称赞不已,无不啧啧称奇!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李永球 | 从劳工到市议员( 二)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太平26日讯)为协助商家顺利适应即将实施的电子发票系统,北霹雳华人大会堂、太平江夏堂及太平仁爱音乐社订于4月20日(星期日)联办一项电子发票专业培训课程,欢迎各相关行业者报名参加。   该课程将由电子发票领域资深讲师Ivy Hew主讲,时间由早上10时至下午5时,地点位于太平雨城酒家(一楼),适合企业界、财务人员及相关行业人士深入了解电子发票的实际操作与应用。   邓基发:需尽早掌握政策细节   北霹雳华人大会堂会长邓基发在记者会上说,政府之前宣布于去年8月1日分阶段推行电子发票,并预计在2026年全面落实。这项改革将彻底改变商家的发票管理方式,商家需尽早掌握政策细节,以确保合规并顺利过渡。   他表示,凡是年收入15万或以上的商家包括小贩商及社团,都必须采用电发票,因此联办单位认为有必要主办课程,让相关业者对电子发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他说,电子发票的实施将影响所有商家,因此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帮助与会者全面掌握电子发票的运作方式,确保商家顺利适应新税务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不是在售卖软件   “这项课程并不是说明会,而是由专人为出席者进行培训,也不是在售卖软件。”   他说,有意参加者可即日起报名,截止日期为4月13日,或是报名人数达到了目标便截止。   三大主办单位也共同呼吁商家、会馆、会计师、财务主管及相关行业人士踊跃参与,提前掌握电子发票的最新发展,为政策正式执行做好充分准备。   出席记者会者包括太平江夏堂会长黄种霖,及仁爱音乐社社长拿督蔡海瑞等。     课程详情包括: 授课语言:中文(附送英文讲义) 培训内容:电子发票概述与应用、电子发票的起步流程、发票门槛计算与豁免规定、买家类型与数据库目录、电子发票收入与费用证明、自开电子发票的操作流程 报名费:50令吉(包含午餐及完整课程资料) 名额有限:仅限100名,先到先得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S6PsBk9epXKTFHvT7、扫二维码、或到太平福建会馆及江夏堂索取表格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