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资产

1星期前
“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假设有一天,公司通知你:“经济不景气需要裁员。” 你手上的存款,可以撑多久? 最近跟一个年轻人谈起此课题,他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同龄人高很多,所以他想买新款手机,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他认为其他同辈的人都太弱了,仿佛世界都围绕着他转。 我们会以为,只要薪水够高,公司要裁员就裁员吧,反正赔偿也多,积蓄够厚,没啥好担心。但,事实往往相反。 收入高的人,每月支出就更多,对收入也更依赖。当他们的现金流突然中断,风险比低收入者来得更大。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贷款压力、消费习惯,都是围绕高收入建立的。此外,裁员后想要赶紧找寻另一份收入相近的工作时,难度也会比低收入者来得高。 假设三个月没工作,能撑得住吗? 理财的第一个底线,不是投资,也不是赚更多,而是能不能不工作也活得下去。许多人看似风光,背后其实没有任何缓冲。只要薪水一停,房贷、车贷、信用卡、孩子学费,全都会如洪水般同时淹来。 天哥想到一位好兄弟——阿强,前几年用他的公司因为疫情冲击而决定裁员,他忽然成了无业人士。那段时间,他靠民间志愿团体派饭度日,每天到派饭中心和一些长者排队领取饭盒。对于一个平日里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习惯被人点头哈腰的经理级人士来说,那几个月的人生,就像被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那不是失业的痛,而是尊严被迫放下的无力感。 后来,他跟天哥吐苦水,说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明明他薪水也不低,为什么一点缓冲都没有?天哥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只轻轻提醒一句:“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让你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理财界常提紧急储备金这个概念,指的是至少3到6个月的生活开销。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因为我们总觉得,钱留在户口里没在增长是一种浪费,于是拼命把钱投进市场、买车、换手机、出国玩,却忘了最基本的风险缓冲。 真正的理财智慧,是在风浪来临前就准备好救生艇。当我们有一笔足够的储备金,我们有的不止是钱,而是有了 [vip_content_start] 谈判权、选择权和自由权。我们不必被迫接受一份糟糕的工作,也不必慌乱卖掉投资,只因为必须缴下个月房贷了。 薪水再高,也只是暂时的收入流,而不是财富的根。你可以今天月入两万,但若生活开支也是两万,那么你也是月光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原本体面的生活,立刻就坍塌成负资产的深坑。相反,一个月入五千令吉,但能存下一至两千令吉的人,反而更懂得财富积累。 对天哥而言,财富从来不是赚来的,而是留下来的。很多人拼命追求加薪,但收入变得比之前更高后,却依然没有考虑过存钱。财务独立的关键,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钱不进来的时候,我们还能维持多久。 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有存钱就算安全呢?其实不然。天哥常说,储蓄只是起点,不是终点。真正的财务自由,是从防守走向布局。当我们手上有三个月的紧急储备金后,接下来每一块钱,都该有它的任务。 有的负责保值,犹如公积金等低风险资产。有的负责生息,例如长期股票或者产托投资。有的负责应变,比如分配在MMF的灵活资金。 因为钱如果只是躺在银行,它帮不了我们成长;但若全部都丢进市场,又可能在风浪来袭时陷入阿强那般窘境,而且也没有理由低价把优质资产卖掉,只为了过日子。 理财的平衡点,就是在风险与稳定之间找节奏。这也是为什么天哥常提醒身边人:理财不是拼谁赚得快,而是拼谁能活得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大概率到达我们的终点。 我们都知道钱买不到幸福,但没有钱的焦虑也一样毁掉幸福。理财,不是追求数字上的富有,而是追求心理上的安稳。当我们拥有3到6个月的生活储备、稳健的资产配置、健康的现金流,我们的钱会开始为我们生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状态就会从被动生存转为主动掌控。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明天没了收入,我们依然能安心睡觉。高薪是一阵风,底气是一口气。收入会停,资产不会。当我们能让钱替自己上班,人生才算真正下班。共勉之。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你好,我姓周,今年40岁,在一家企业担任总经理。 我太太也是40岁,在一家私企做文书工作。我们育有两个孩子,女儿10岁、儿子8岁,一家四口目前住在雪兰莪。 目前夫妻两人共有3间房产: ●第一间是自住的,父亲遗留给我们的,无房贷; ●第二间已供完,目前作为出租,每月租金1800令吉; ●第三间是3年前购买的,今年初刚建好,房贷刚开始供,每月2500令吉,供期15年,加上管理维修费用,每月另外开销1200令吉,目前还未出租。 我们两辆车的贷款都已结清,算是比较轻松。 收入方面,我和太太加起来净收入约1万令吉,再加上出租房子的租金1800令吉,我们一家目前总月收入是1万1800令吉左右。 每月开销大致如下: 新房房贷:2500令吉;管理费:1000令吉;家庭保险费(4人):2800令吉;家庭日常开销(伙食、水电、网络费等):3000令吉;孩子教育相关开销:1200令吉。 我们两人都有公积金,银行存款约15万令吉,还有约2万8000令吉的信托投资,这笔投资是打算充作两个孩子未来大学教育基金。 目前我心里有几个疑问,希望可以获得一些专业的建议: 1.以我们的财务状况,我能在55岁退休吗?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规划比较好? 2.我们的财务有什么潜在风险吗?资产会不会太集中在房产,或是流动资金不够等问题吗? 3.2万8000令吉的单位信托投资,充作两个孩子未来上大学的教育基金,会不会太少?应该如何补强或规划? 谢谢你的协助与指引。 你好,周先生。感谢你提供详细的资料,你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相对稳定,固定收入来源、资产基础也不错,但要在55岁退休、保障孩子未来教育金、降低财务风险,还有一些地方可进一步优化。 以下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分析与建议: 周先生家庭财务状况总览 一、你的退休目标评估(55岁退休是否可行) 由于你未提供公积金余额,这边做了合理假设:你与太太自25岁起工作,起薪每月2500令吉,逐步增长至目前夫妻合计月薪1万5000令吉。根据法定供款比率与公积金历年平均年派息率,我们以5.3%年复利估算,若持续供款至今(40岁),目前公积金总额约70万3000令吉。预计至55岁时,公积金总值将达: 1.1 公积金可否支持退休? 若每年退休支出为8万4000令吉,并随通胀逐年上升,公积金以每年5%至6%的提款率来用,大约可支撑15年退休生活。但这仅涵盖基本开销,不包括重大医疗、子女教育、旅游或通胀飙升等额外负担。 1.2 你目前具备的资源(至55岁预计状况) 根据法定公积金供款比例及平均5.3%的年派息率推算,至55岁退休时,你与太太的公积金总额预计可达约259万令吉。 同时,假设届时您还有67万令吉的可动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单位信托收益及房产出租净值,整体退休资产预估为约327万令吉。 以目前生活水平估算,55岁退休后,夫妻每月生活费约需5000至7000令吉(即每年6万至8万4000令吉),并须考虑通胀和医疗支出。 根据“资本消耗模拟表”推算,若退休后投资回酬维持每年5%,生活开销按年通胀3%增长,从55岁至88岁,你的退休资产足以应付所有支出,并维持正资产余额。换言之,在这些假设成立下,你与太太有望在55岁安心退休,并维持每月约1万零700令吉的生活水平至晚年。 1.2 实现目标的关键条件 [vip_content_start] ●房产2与3须持续出租,保持资产价值; ●公积金供款不中断,回酬维持年均5%以上; ●公积金供款不中断,回酬维持年均5%以上; ●当前资产偏重房地产,建议尽快启动每月定投计划(如信托),提升金融资产比率,增强流动性与稳定性。 综合以上,唯有优化资产配置与现金流,才能顺利在55岁退休,并保障晚年安稳无虞。 二、你目前的财务潜在风险 2.1 资产集中风险与优化建议 目前你超过70%的总资产集中于房产,结构明显失衡。由于房产流动性低,若房产空置或租不出去,特别是房产3每月须承担3700令吉的房贷与管理费,容易造成现金流压力。 建议尽快出租新购房产,即使租金偏低,也有助于缓解短期现金流。若房产3未来表现不佳,可考虑择机出售,资金转用于子女教育或退休基金。同时,建议未来不再加码房产投资,应逐步增加金融资产,如信托,以优化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 若资产过于集中,一旦遇上突发财务需求、利率上升或房产空置,可能被迫低价变现,影响长期财务规划与生活质量。因此,保持适度流动性与多元化资产组合,是稳健财务的关键。 为避免财务过度依赖房产,建议将资产配置逐步调整为以下目标结构: 为改善资产结构、提升财务稳定性,建议分阶段落实以下行动: 短期(1年内):优先将房产3出租,即使租金偏低,也能建立现金流缓冲;每月储蓄1000至1500令吉,透过自动扣款方式定投信托或ETF,培养投资纪律;同时检视保险配置,若保障过剩或保费负担过高,可调整释放资金,转投金融资产。 中期(3至5年):若房产3升值有限,可考虑出售,资金转入流动性较高的债券或交易所指数基金;同步建立约8万令吉的紧急备用金,覆盖6至8个月家庭开销;若收入提升,可适度增配专业投资产品,但建议比率不超过10%。 长期(10年内):目标是将金融资产(含教育金、退休金与现金)提升至总资产的50%,降低房产比重。待子女教育金充足后,可逐步将投资重心转向退休规划,强化未来财务自由的基础。 以上的组合适合大部分的人生投资,若你追求更高收益,且能接受较高波动与较高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可少量配置以下进取型投资工具: 温馨提醒:家庭财务规划中建议以“保障优先+稳健增长+少量进取”为核心策略,避免高比例投入高波动资产。 2.2 保险开销偏高 目前家庭每月保险支出达2800令吉,占总收入约23.7%,比例偏高。若保单包含储蓄型或投资连结型产品,建议检视保障结构是否合理,尤其是否存在过多附加保障,导致成本上升、资源浪费。 长期来看,若保障成本持续上升,可能造成保单账户价值不足,甚至在年老时失去保障,得不偿失。因此,建议回归保障本质,优先覆盖医疗、重大疾病与寿险;若已有基本保障,可适度精简保单,将节省的预算转为长期投资(如指数基金ETF或信托),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建议:保险支出占收入15至20%。目前基本保额约65万令吉,可考虑增购25万至30万令吉的定期寿险,保障高、成本低。若预算允许,也可配置部分储蓄型保单补强保障。孩子尚未成年前,家庭保额建议不低于60万令吉。 2.3 流动资金偏紧 周先生,你在列出固定开销时遗漏了部分日常支出,这是财务规划中常见的盲点。虽然表面上每月有1300令吉可储蓄,但若加上水电(300令吉)、网络和电话费(250令吉)、交通与杂项(400令吉)等基本生活费,实际支出接近1万1450令吉,剩余储蓄仅约350令吉。 这意味着家庭现金流非常紧张,一旦房产3延迟出租或房产2短期空置,每月将出现约1550令吉赤字,长期恐影响储蓄、应急金,甚至影响子女教育与退休规划。 建议以“350令吉可储蓄额”为基准规划财务,并将房租视为“非依赖性收入”。在策略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优化现金流: ●检视保险结构:整合储蓄型或投资型保单,将支出降至收入的20%,每月可释放200至400令吉。 ●提升房产效益:尽快出租房产、压缩管理成本,进一步释放500至800令吉。 透过以上措施,能有效缓解现金压力,为家庭财务打下更稳固基础。 三、孩子的教育金是否足够? 3.1 孩子教育金不足 周先生,针对孩子未来的教育规划,我们初步估算,若选择本地私立大学,单人总费用约8万至12万令吉,两人合计约16万至24万令吉;若考虑前往英澳等地海外深造,整体费用则可能高达50万至80万令吉。 目前你在信托中有2万8000令吉储备,若年回酬为5%,8年后约增值至4万1000令吉,明显不足以负担完整大学开销,尤其若目标为海外大学。 为达成孩子未来的教育目标,建议你尽快启动定期教育储蓄计划。可每月定投800至1000令吉于风险适中、回酬稳定的信托、ETF或国家教育储蓄计划(SSPN)。SSPN具备税务减免优势,适合作为辅助工具;但主力建议采用回酬更高、灵活性更强的投资组合。 目前两个孩子分别为10岁与8岁,距离大学入学仅剩8至10年。建议目标为每人准备8万令吉教育基金,优先规划本地私立大学,未来若争取到奖学金或条件允许,再考虑海外深造。 现阶段你已投入2万8000令吉信托基金,若年回酬5%,8年后仅达4万1000令吉,难以覆盖完整学费。建议将该笔资金转入包管户头(Wrap account),以6%至8%年回酬为目标配置多元基金,同时每月固定追加800令吉定投。按复利计算,孩子分别18岁时,各可提取约8万令吉,精准覆盖大学费用。 为提高执行力,建议启动自动扣款机制,并定期检视投资组合表现,确保回酬达标,稳健实现教育目标。 此外,未来若房产3升值或出售,也可作为教育金后备资金来源,透过“现金流 + 资产增值”双轨准备,稳步完成教育规划,同时不影响家庭其他财务目标。 整体建议规划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