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资产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假设有一天,公司通知你:“经济不景气需要裁员。” 你手上的存款,可以撑多久? 最近跟一个年轻人谈起此课题,他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同龄人高很多,所以他想买新款手机,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他认为其他同辈的人都太弱了,仿佛世界都围绕着他转。 我们会以为,只要薪水够高,公司要裁员就裁员吧,反正赔偿也多,积蓄够厚,没啥好担心。但,事实往往相反。 收入高的人,每月支出就更多,对收入也更依赖。当他们的现金流突然中断,风险比低收入者来得更大。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贷款压力、消费习惯,都是围绕高收入建立的。此外,裁员后想要赶紧找寻另一份收入相近的工作时,难度也会比低收入者来得高。 假设三个月没工作,能撑得住吗? 理财的第一个底线,不是投资,也不是赚更多,而是能不能不工作也活得下去。许多人看似风光,背后其实没有任何缓冲。只要薪水一停,房贷、车贷、信用卡、孩子学费,全都会如洪水般同时淹来。 天哥想到一位好兄弟——阿强,前几年用他的公司因为疫情冲击而决定裁员,他忽然成了无业人士。那段时间,他靠民间志愿团体派饭度日,每天到派饭中心和一些长者排队领取饭盒。对于一个平日里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习惯被人点头哈腰的经理级人士来说,那几个月的人生,就像被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那不是失业的痛,而是尊严被迫放下的无力感。 后来,他跟天哥吐苦水,说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明明他薪水也不低,为什么一点缓冲都没有?天哥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只轻轻提醒一句:“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让你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理财界常提紧急储备金这个概念,指的是至少3到6个月的生活开销。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因为我们总觉得,钱留在户口里没在增长是一种浪费,于是拼命把钱投进市场、买车、换手机、出国玩,却忘了最基本的风险缓冲。 真正的理财智慧,是在风浪来临前就准备好救生艇。当我们有一笔足够的储备金,我们有的不止是钱,而是有了 [vip_content_start] 谈判权、选择权和自由权。我们不必被迫接受一份糟糕的工作,也不必慌乱卖掉投资,只因为必须缴下个月房贷了。 薪水再高,也只是暂时的收入流,而不是财富的根。你可以今天月入两万,但若生活开支也是两万,那么你也是月光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原本体面的生活,立刻就坍塌成负资产的深坑。相反,一个月入五千令吉,但能存下一至两千令吉的人,反而更懂得财富积累。 对天哥而言,财富从来不是赚来的,而是留下来的。很多人拼命追求加薪,但收入变得比之前更高后,却依然没有考虑过存钱。财务独立的关键,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钱不进来的时候,我们还能维持多久。 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有存钱就算安全呢?其实不然。天哥常说,储蓄只是起点,不是终点。真正的财务自由,是从防守走向布局。当我们手上有三个月的紧急储备金后,接下来每一块钱,都该有它的任务。 有的负责保值,犹如公积金等低风险资产。有的负责生息,例如长期股票或者产托投资。有的负责应变,比如分配在MMF的灵活资金。 因为钱如果只是躺在银行,它帮不了我们成长;但若全部都丢进市场,又可能在风浪来袭时陷入阿强那般窘境,而且也没有理由低价把优质资产卖掉,只为了过日子。 理财的平衡点,就是在风险与稳定之间找节奏。这也是为什么天哥常提醒身边人:理财不是拼谁赚得快,而是拼谁能活得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大概率到达我们的终点。 我们都知道钱买不到幸福,但没有钱的焦虑也一样毁掉幸福。理财,不是追求数字上的富有,而是追求心理上的安稳。当我们拥有3到6个月的生活储备、稳健的资产配置、健康的现金流,我们的钱会开始为我们生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状态就会从被动生存转为主动掌控。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明天没了收入,我们依然能安心睡觉。高薪是一阵风,底气是一口气。收入会停,资产不会。当我们能让钱替自己上班,人生才算真正下班。共勉之。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