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系列最終章,逐一瞭解長期補貼後果及每一任政府在應對補貼改革有各自不同的方法,缺乏長期政策所以每每國際油價狂飆又或是物價飛漲,補貼就會跟著衝高。
ADVERTISEMENT
一個不受政權更迭影響的長期補貼政策很重要,補貼是否繼續抑或廢除,關鍵在於我們的收入是否能夠應對。
鑑於我國收入逾70%來自稅收,在最後篇章且來看看補貼與稅務改革的關係及近年來頻頻通過特別或額外派息為國家財政“加持”的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在政府欲調整燃油補貼制度又會否能鬆口氣呢?
顧彼還顧此 金援方式支離破碎
原定今年10月28日提呈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隨著政局演變提早至10月7日,仍繼續著重人民福祉議程,尤其是收入及社會保護方面,符合疫情後經濟復甦發展勢頭,同時也將側重可持續的補貼管理,強化國家抵禦未來衝擊的能力及實施財政整頓計劃。
預算案成大選工具
市場人士揣測,政府很大可能在預算案後就解散國會,明年度預算案料是穩定選票的“工具”,執政黨為勝選或擴大有利人民福祉的預算編列,至於管理補貼很大可能淪為陪襯。
當各方有不同考量,補貼政策的永續性自然面臨考驗,誠如我們開篇提到,補貼是落後或發展中國家政府與人民的一種社會契約,是為解決貧苦和扶持人民,但一直無限度補貼非良方,也不是解決貧困與國富民強的長期良策。
國富民強說的是隻有國家富足,人民才會強健。
資深經濟學家兼中總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董事李興裕點出,政府無法無限補貼,除了審慎思考制定補貼數額,也需考慮我國發放援助金的方式,過於支離破碎(Fragmented)其實對人民的助益也不大。
“政府考量太多民粹主義措施(P o p u l i s tMeasures),比如援助金從小範圍一直擴大,要照顧這個又要兼顧那個,所以給的數目不多,到人民的手自然不夠用。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也提過,我國這種現金援助的方式太過支離破碎,應縮小範圍,把錢集中起來給人民,由人民決定該如何善用這筆錢。”
根據世銀去年的報告所述,大馬政府2012年推出一馬人民援助金(BR1M),是為低收入群體提供直接且針對性現金援助,協助緩和政府合理化補貼的壓力。
不過,政府較後逐年都在提高援助金的分配,使得一馬援助金(後易名生活援助金,也稱BSH)從2012年的26億令吉,到了2019年已猛增至50億令吉。其他還有針對麵粉與食用油的補貼,為弱勢群體、年長者、殘障人士等而設的社會援助計劃。若欲提高這類補貼支出的有效及實用性,世銀建議,應更好針對性並減低各類社會保障計劃的“破碎性”。
“當這類補貼支出增加,自然影響國家財政,限制發展及社會援助的能力,為正視這個問題,政府可以考慮統一常用針對性需要幫助群體的系統,以輔助強化收入倡議。”
勿只依賴石油 需多元化收入
仰賴單一收入風險大,而在推行消費稅(GST)近3年的時光,國家對石油相關收入的依賴確有所減少,經濟學家及稅務專家認為,未來需專注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除了重推消費稅或多元化收入來源,李興裕指出,現在熱門的共享與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或也可作為新收入來源,而另一個就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推動的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否則稅收不夠也只能靠國油來補。
修訂國內稅務管理 優先保住至少15%稅收
“自OECD去年10月表明,這項全球最低企業稅率獲得全球137個國家認同落實能以避免逃稅,現在的關鍵是我國政府需修訂國內稅務管理事宜,以能優先保住至少15%的稅收。”
何謂全球最低企業稅率?
他舉例說明,假設一家總部在美國的外企來大馬投資,而大馬給了很多稅務優惠,所以這公司無需繳稅,美國國稅局有權向這家公司抽取最低15%的全球公司稅,同理若大馬企業到國外投資,政府也能向有關公司抽取至少15%的稅收。
這個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只適用於全球營業額達7億5000萬歐元(約33億9000萬令吉)的大型跨國企業。
參照過去幾年聯邦政府收入情況,消費稅落實後,石油相關收入在國家整體收入佔比,從2014年的30%降至2015年的21.5%,隔年再跌至14.6%,來到2017年為15.7%,但在2018年廢除消費稅後,石油相關收入佔比上升至21.7%;2019年為30.9%。
政府手頭緊 國油得相助
每當政府財政吃緊,國油就得出手相助,這也是市場人士最為關心的事,雖然今年度已加派250億令吉股息,但目前的高補貼確令人擔憂,至於若再有另一次派息要求,國油表明,一切將以公司承擔力為重。
國油電郵回覆《投資致富》提問指出,董事部在決定是否額外派息前,必須確保公司財務情況舒適,並能持續運作、償還債務及投資未來增長。
2019國油派息540億 最高紀錄
“此外,在2016年公司法令下,我們也必須進行償付能力測試(Solvency Test)。”
該公司8月底宣佈額外派息,全年股息高達500億令吉,不過國油總裁兼首席執行員拿督東姑莫哈末道菲表明,之前也派過同等幅度股息,這次並非新高紀錄。
“最高紀錄是在2019年,當時國油派發全年540億令吉的股息。”
事實上,這不是國油第一次接獲政府提高派息的要求,該公司原本預算在2021財政年派發180億令吉股息,但在政府要求下,決定額外加派70億令吉股息,使得全年股息從180億令吉提高至250億令吉。
另一方面,政府已試跑新的燃油補貼機制,國內所有燃油零售油站,包括國油子公司國油貿易(PETDAG,5681,主板消費產品服務組)都必須參與,對此國油表明將會繼續協助政府。
“我們致力推動國家油氣服務及設備行業(OGSE)體系發展,若政府推動新的燃油補貼機制,而公司又有多餘現金,將堅定強化核心業務策略,尤其考量客戶轉向乾淨能源方案,我們也必須更加努力推動減碳排放活動,同時加強碳中和項目,以在2050年達致零碳排量目標。”
應從直接稅轉至間接稅
政府多年來微觀管理(Micro Management)稅收,僅環繞同一群人徵稅,在尋找其他新收入管道前,重推消費稅擴大間接稅基礎,或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利安達LLKG國際會計事務所首席合夥人孔令龍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國內註冊的私人企業大概有130萬,但真正繳稅的只有大概30萬,且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數也很少。
“另外,國內打工族約1500萬至1600萬人,但繳稅的大概250萬人,等同打工族約只有16.5%繳稅,政府只向這群人下手,這群人這些年還需繳付更高的稅,情況難免失衡。”
他續說,以今年以來收到的公司稅約655億令吉及個人所得稅約有375億令吉,直接稅始終都是最大收入來源,所以稅改顯得相當迫切,否則再需要有大筆支出,就需額外徵稅如繁榮稅(CukaiMakmur)及國油的特別派息來應付。
“我們不能只是靠著另立名目的稅收及石油相關收入,所以重啟消費稅或是不錯的選擇。”
孔令龍坦言,消費稅若能良好落實,直接稅如公司稅有望能減低,自然能吸引外國企業到來。
稅務慢慢高 補貼慢慢低
“消費稅在2017年為國家帶來約443億令吉的稅收,而銷售與服務稅(SST)今年可能只帶來270億令吉。我們不能一直仰賴直接稅,要擴大間接稅的稅基。稅務可以慢慢高,而補貼慢慢低,國庫才能重回健康。”
我國曾在2014年財政預算案宣佈,於2015年4月1日落實消費稅,期間經歷一年半的宣傳與教育才正式推行,但隨著2018年政權更迭,希盟政府執政後宣佈9月起廢除消費稅,一切又回到原點。
稅制透明 防漏稅逃稅
很多人以為稅改就是重推消費稅,但事實上消費稅只是其中一環,是從小眾繳稅轉向大層面的公開透明徵稅制度,推行的目的並非為了更高收入,而是公平透明的稅制減少漏稅逃稅的情況。
補貼和稅改無直接關係
是不是推行稅改重啟消費稅擴大徵稅層面就可整頓國家財政?亞企理財中心稅務與財務諮詢總監拿督蔡兆源表示,補貼和稅改兩者不存在直接關係,因性質與目的不同,改革補貼是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避免浪費。
“改革成功則財政開銷會減少,而稅改卻不全然是為了提高收入。再者,縱然推動稅改能減低逃稅穩定收入,讓國家整體稅制更透明化,但稅收並非是為了應付補貼,而是關乎整個國家的發展開銷。”
事實上,稅改並非只空有口號,早在前朝政府就已制定大方向,還成立稅改委員會。他披露,政府早在2019年財政預算案就致力推行稅務識別號碼(簡稱TIN)。
“到了2021與2022年財政預算案,不難發現稅務改革的各項措施已逐步落實。這包括TIN、稅務合規證書(TCC)、佣金預扣稅等措施,稅改一直都在執行中,接下來還陸續有來。”
GST挑戰:稅制繁瑣
既然我國曾經成功推行消費稅,若未來重推有何需要改善或注意?
消費稅是公認比SST還要好的稅制,在全球170個國家推行,談及先前經驗,孔令龍直言,我們推行消費稅最大挑戰在於這項稅制繁瑣,致使很多商家尤其是中小企業不懂處理。
“第二點則是進項稅的索回,很多人因混淆導致沒有或遲索回,造成現金流卡住。”
目前,市場傳出政府有意重推消費稅,故明年度的預算案或是“重頭戲”。李興裕認為,政府或趁預算案時給暗示,但真正實行需時準備,起碼要6月籌備期。
“根據我們中總的一個調研,很多商家表示需要6至12個月的時間準備,雖然政府之前落實過消費稅,但事隔幾年,很多軟件需要提升,這方面政府或需給予曾落實消費稅的商家補貼。”
除了需給時間商家適應,他披露,中總的調研取得的另一反饋傾向初始稅率從4%開始。
“政府如果真的要重推消費稅,可能要先釐清出發點,是為了要增加收入還是一個比較公正透明的消費稅。”
對此,蔡兆源指出,若單從提高收入的角度來看,財政改革(Fiscal Reform)3大領域中的開銷部份有3大關鍵需注意,即監管、平衡補貼與社會援助及如何優化公務員體系。
“監管方面需給予高層次監督,避免類似一馬發展公司(1MDB)及瀕海戰鬥艦(LCS)醜聞再發生。職責分隔也是一點,即首相不能兼任財政部長等,另外政府計劃年底在國會提呈財政問責法令(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樹立問責文化。”
若重推GST 5注意事項
一、選對時機
蔡兆源指出,重啟消費稅,經濟需處於增長軌道及通貨膨脹率正常化介於1至2%,但國內經濟才復甦,且7月最新通脹率按年飆升4.4%,寫下去年5月以來的14個月新高。
二、稅率需定奪
孔令龍建議,初始稅率可從3或4%起,且政府也要給出明確時間表闡明何時落實,需給商家至少12個月準備及適應。
第一年的起始稅率建議可定在3%,過了12個月可調高至5%,過了24個月再上調去7%,觀察落實的情況斟酌稅率調整。
三、解決進項稅混亂
孔令龍點出,很多商家不懂如何索回進項稅,建議可參考個人所得稅的自行估稅制度(Self Assessment System),讓商家自行估稅,在賬目中直接抵銷索回進項稅,避免後續麻煩。
蔡兆源認為,這次重推不宜有太多免稅供應,太多免稅供應和廣泛補貼沒有分別,而當初的免稅供應讓政府失去約60億令吉稅收。
四、為重啟消費稅商家給予獎掖
孔令龍認為,之前有落實消費稅系統的商家應獲得政府獎掖,可以是1000至2000令吉,協助商家重新安裝或升級消費稅相關的系統,並且安排稅務官手把手教導。
五、嚴密管控商家調價
參照之前情況,孔令龍指出,消費稅未正式開跑前,先有商家已起了一輪價,所以若重推消費稅,或需嚴密監督物價波動。
結語
回顧過去才能展望未來,通過這個系列探討補貼改革面對的現況和挑戰,若還不開始改革,我們遲早會被無上限的補貼吃窮,到時不止揮別2020年宏願,怕是連《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也要說再見。
改革陣痛難免,但只有制定長期方針並著手推行才能明確方向,千里之行得始於足下,新燃油補貼制度試跑或許就是這個契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